□ 杨卫列 | |
与楷书相比,富于变化是行书的突出特点。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行书结构的多变上,同样也体现在其点画的多变上。作为汉字八种基本点画之一的撇画当然也不例外。本文拟从撇画的用笔和形态两个角度对其在行书中的变化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撇画在行书用笔中的变化 1.曲头撇 楷书的撇画一般均逆锋起笔,且逆的动作常要求深藏于点画之内,含而不露。但在行书中,撇画的书写虽也常取逆势,但对逆的动作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它既可以将内的动作深藏于点画之内,形似楷书之撇画,如“乃”、“行”、“私”、“名”、“途”等字中的撇画(见图一);也可以将逆的动作行之于点画之外,形成弯头状,即曲头撇。如“奉”、:“岳”、“布”、“大”、“香”等字中的撇画(见图二)。 2.挑脚撇 我们知道,楷书中的撇画,其收笔的方向与撇画的运行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即由右上到左下运行。但在行书中,撇画的收笔方向既可与其运行方向一致,也可与其运行方向不一致,而挑脚撇即是最常见的一种。 所谓挑脚撇即是指在行书中,当撇画的主体动作运行完成之后,在收笔时趁势向左上方出锋挑出的一种撇画。由于其出锋时形成挑脚状,故名之曰挑脚撇。挑脚撇的使用,不仅加强了行书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而且也大大的丰富了行书的用笔内涵。如“會”、“不”、“得”、“爲”、“度”等字中的撇画(见图三)。 3.顺锋撇 如前所述,楷书中的撇画的起笔一般均为逆锋,但在行书中,撇画的起笔则可顺可逆,而顺锋起笔的撇画我们即称之为顺锋撇。如“大”、“作”、“月”、“度”、“乎”等字中的撇画(见图四)。 4.回锋撇 众所周知,在楷书中,撇画不论平斜、长短、直曲,常作出锋收笔。但在行书中,为追求用笔的富于变化,撇画的收笔不仅可以出锋,也可以回锋,而回锋收笔的撇画就是我们所说的回锋撇。如“序”、“在”、“厄”、“成”、“宏”等字中的撇画(见图五)。 二、撇画形态在行书中的变化 在楷书中,撇画在形态上的变化无非体现在其平斜、长短、直曲中。但在行书中,撇画在形态上的变化可谓丰富多彩。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撇变点 撇变点在行书中极为常见。多见于下列情况: ①短撇变点。行书中的短撇大多都可变点。如“皇”、“得”等字中的短撇(见图六)。 ②当撇于捺呈对称分布且撇捺互不相连,或撇捺虽然相连但撇捺之间穿插有其它笔画(比如竖画)。如“公”、“未”、“闲”等字中的撇画(见图六)。 2.撇变竖 与撇变点一样,行书中的撇画也可顺势变为竖画,只是撇画变竖时常常带一个可以启左或启右的小钩。能变竖的撇画一般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①撇画应是竖撇; ②与竖撇相对的或相接的笔画又常常是竖画、竖钩或横折钩等。如“周”、“般”、“兆”、“腾”、“形”等字中的撇画(见图七)。 3.撇变提 撇变提多见于左右结构的汉字中。这大致又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当左偏旁的最后一画为撇画时,此撇常可变为提。如“雅”字中的撇画(见图 八)。 ②左偏旁中的撇画虽不是这个偏旁的最后一画,但由于其后的一些点画在行书中因为省略或因为笔顺的变化等原因,而使该撇画事实上成为左偏旁的最后一画时,此时,该撇画亦常变为提。如“根”、“福”、“横”、“秘”等字左偏旁中的撇画(见图八)。 4.撇变撇折 在行书中,可以变提的撇画常常也可变为撇折。如“狺”、“栏”、“穑”、“祜”、“衿”等字左偏旁中的撇画(见图九)。 注:此文原刊于《书法导报·中国书法教育》2003年第4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