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是相对于正而言的。把字写得快捷随便。如起草文稿书信被称为“草稿”,所以,任何一种书体都有这种草化的结晶,如篆草,章草,今草,行草,狂草,从狭义而言,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的结果。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草书虽然适应了快速书写的文化需求,在社会生活中曾广泛传播,但往往流于潦草,不...[详细]
隶书之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由于汉代社会文字使用量增多。战事纷沓。士族参政。百家争鸣。文学兴盛。文化下移。民事商事等各种因素。使篆文繁缛的书写方式无法负担。于是书写便捷简约的隶书诞生也就势在必然了。 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详细]
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郭沫若认为篆书是官书之称。甲骨和金文是小篆。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实际上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而隶书则更普遍地被使用。用于一般的公私文件和书籍。范围要广泛得多。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详细]
被王懿荣,刘鄂于1899年秋发现的殷墟甲骨文其总数已达十五万之多,文字总量已超过百万.可识读一千多字.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天文历法.地理气候.礼仪民俗.医学.文法等.甲骨文已超越原始图画文字阶段.而能以极简单的线条符号创作文字。书刻方向的多变。使字形结构异常活跃。同时。自上而下章法的纵势化开启了中国书法的章法程式,甲骨文已具备了象形。会意。楷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书”原则...[详细]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 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帮谓之行书。“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详细]
有文字便有书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书写能否成为书法,或者说书写能否成为一 门独立的艺术,却取决于使用这些文字的人们。当然,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依赖于毛笔的发明,据考古发现,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毛笔,秦汉的毛笔出土颇多,河南安阳市殷墟小屯的商代甲骨文,便有用毛笔书写者. 魏晋是书法艺术的自觉时期,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被人用重金收买,不仅仅表明他的字写得好,更主要的是,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详细]
书坛上自宋代至清代,形成一桩公案,即由南北书派到帖学碑学的对应。宋人赵孟坚,清人阮元都有论述。他们认为碑刻和书帖各自衍生着自己的系统,碑刻为北派,以赵、燕、魏、齐、周、隋为序,代表人物为锺繇、卫*F、索靖及崔悦、卢湛,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始于东晋,继而宋、齐、梁、陈,由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等为代表。后人对此说多有异议。但作为实践而言,有从碑入手者,...[详细]
魏晋时期的楷书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其中仍没有完全脱尽“隶”意。隋代《龙藏寺碑》和《董美人墓志》被认为是楷体真正成熟的标志。只有唐代,才说得上是楷书的鼎盛时期。 唐代书法,各体皆备,名手辈出,是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除下面要详述的楷书、草书以外,还有李邕的行书,李阳冰的篆书,韩择木、蔡有邻的八分书等,唐代书法完全可以和辉煌的唐诗相媲美。唐代书法的发展除政...[详细]
相传秦朝有一个叫程邈的徒隶,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程邈看到当时狱官的么牌用篆书写很麻烦,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又创立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很欣赏,不仅赦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规定在官狱中应用。因为程邈是个徒隶,起初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这个故事可能有很大附会的成分。实际上正像书法的产生一样,隶书也是靠日积月...[详细]
周代,除了金文以外,还有一些刻在其他材料上的书体。如诸侯和卿大夫结盟签订盟约时,在玉石板上书写文字,叫作盟书;写在木牌上叫木牍,写在竹板上叫竹简,镌刻在鼓形的石墩上叫“石鼓文”。这些文字的体式相差很大,加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状况,所以,字体庞杂无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他命宰相李斯将当时的大篆、小篆...[详细]